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Reviews

http://www.wretch.cc/blog/Robin76810/14748730

http://www.wretch.cc/blog/mars0418/23132647

http://www.wretch.cc/blog/labushe/24061268

http://www.wretch.cc/blog/drumism/9335918

http://www.wretch.cc/blog/door1985/10140741

http://www.wretch.cc/blog/sunlight1515/27086819

http://catcheesecake.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_17.html

http://pupilinblow.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html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狡猾的,偷藏意見的表演者--專訪演員魏雋展

文字 陳韋綸

破報582期

「在巴黎鐵塔上從早待到晚,往下看,突然想到小說(《最美的時刻》)的墜落......墜落變成一個象徵,不是真實的人跳樓,所以避重就輕。一個摩天大樓象徵一個現代人:快、密集、高,符合經濟效益,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比高。高是死亡象徵,像是站在那裡把另外一個自己推下去,活著的他是某一個價值觀。」演員魏雋展倨坐牆角,談起於某次巴黎旅行中,對於《最美的時刻》一個頓時理解;總是平凡如城市聲音與風景,人或物,讓他遁入沉思。幾個比手畫腳,不是張牙舞爪時刻提醒這是劇場身體的那種,卻彷彿攫去舞台中心,讓人摒氣凝視。《最美的時刻》導演Baboo廖俊逞說:「他與觀眾中間有一條線。」

從被壓迫者劇場的波瓦到魏雋展:站在旁邊看自己

輔大英文系及北藝大劇場藝術所畢業,三缺一劇團現任團長,魏雋展前後接受兒童劇場、默劇與季‧拉馮斯(Guy Lafrance)的小丑工作坊訓練;論表演觀點,他卻先談波瓦(Augusto Boal)被壓迫者劇場與啟發深刻。於巴西人民反抗軍獨裁政權之際流亡巴黎12年,波瓦秉持被壓迫者劇場作為「革命預演」的能動意志;觀演者(spect-actor)搬演現實生活受迫場景,介入於認同角色之上,並將個別情境作複數化的普遍性強調,對角色做有距離與多視角的觀察。「觀看自己的能力:同時做、同時觀看,與自己對話─這個空間對我來說,就是劇場。」早期演繹,逕自回顧,以為尚從私人經驗出發,就是演憤怒但未消化,作悲傷但未出走的階段。「但拉出距離,就變成一個角色...一直拉出來看很重要,看背後的共通性。」

靜默半晌,端詳著排練場地面,魏雋展以一種分析旁人的口吻說:「之前,表演者單純要釋放,釋放讓他舒服。表演一開始是本能,理由是後來去找的。」

導演Baboo一旁回憶兩年前首次看見魏雋展於《巷子裡的女人》演出,笑言看戲常常睡著的他認為,魏雋展的表演具備說服力,「我會跟著當下他的動作和故事走。」隨即發了簡訊、並在一次劇後慶功宴中約定合作。《給普拉斯》做為Baboo零六年《百年孤寂》近期劇場路線的確認,歸回「一個導演、一個演員」純粹狀態,周曼農、徐堰玲及他是三方拉鋸,相互挑戰。相較於《給普拉斯》因應詩化與迂迴文本的導演手法,「《最美的時刻》是借力使力。雋展本來會什麼就讓他發揮什麼。」他說:「他很純粹。導演對演員若缺乏安全感,會添加很多『人工化學物』,音樂、影像、燈光。這次把手法與形式拿掉,劇場元素降至最低。」Baboo形容魏雋展作為乾淨的演員,清晰的表演特質展現於排練時與觀眾的互動。「他表演有演唱會質感;是會直接與觀眾說話的。」他並表示,「當然,這與演員對於劇場想像有關。」

偷藏意見的表演者


以明夏‧科內留斯(Michael Cornelius)小說《最美的時刻》為本;代筆作家第一人稱敘事表面直截,卻於故事進程佈下謊言詭棋,不斷碰觸的核心誠如明夏自答:人所能擁有一切是虛無。文本改編交付魏雋展,自力操作並與偶對戲,是角色與重自我的對詰。面對兩年間第四齣獨角戲,魏雋展晃著頭否認,「風格是旁人在看,自己想的不是風格。」另一方面,若說表演至今尋求什麼,或許是施力點:「當我處理每個角色,我是找他/她的樣貌、說話方式與我或其他人生活狀態關係是什麼。」回應對於劇場的想像,魏雋展表示自己是需要偷藏意見的人,「沒有意見表演是不成立。演員怎麼看角色、與價值觀溝通等等,演員不是傳聲筒,不可能只演別人;而是操作『自己』作為『演員』身分。」因此,魏雋展對每個角色做價值判斷,自己進行辯證。「這是重要,觀眾會看到你下這步棋,然後反應;然後你再下一步棋。」魏雋展說,任何人的樣貌都是一種價值觀,且絕對都在你旁邊,找到了,「才會有對話。」他說。

無怪Baboo開玩笑地自譬有如「每日來看排的觀眾;偶爾給意見嘍。」

一切都在狀態內

談起自亞維儂OFF戲劇節返台,魏雋展最在乎是演員的身體狀態。「出去後就發現,那不是天份,是紀律;演員狀態那麼好!」另一方面,接連一個月每日兩檔戲的演出,由咖啡吐司蔬菜幾杯幾片多少份量,到什麼時候暖身、排練等等,即便回來,魏雋展仍然維持早晨陳氏太極拳、哈達瑜珈兼發聲練習,晚間排練結束後重量訓練等;這是28歲的魏雋展,30大關前的自我要求─「一切都在狀態內」。講瑜珈與太極拳,只見他擣蒜般地點頭:「非常有幫助!」太極是鬆,瑜珈是伸展,成坐姿的魏雋展比畫起拳擊架式,「劇場表演需要柔軟。譬如打人不是真的用拳擊打人,而是表演打人。」或是放鬆,在舞臺上呼吸;「舞台上如果沒有放鬆與呼吸,觀眾不會有呼吸。」他說。

訪談間魏雋展兩三個思索的頓點,未有緊繃至窒息的稀薄氛圍,而是期待他下一秒舉手投足,讓你的注目完全拱手、聚焦。Baboo推敲演員特質,或許來自他曾經接受默劇與小丑訓練,呼、息之間對於劇場環境的感知,微秒間反應的身體,接著掌握全場。魏雋展談起第三次與無獨有偶劇團合作經驗,理解偶有生命,呼吸與吐氣,擺腿與對話的細微,「觀眾才會很順地看下去。」而這般順暢的感覺,是幾個於自家國宅樓下太極的夜晚,行走與吃飯間,仍舊持續觀察的表演反芻。談起劇場頻繁告一段落後,背起行囊拔掉腕表的旅行,無目的地的行走,「當大家驚訝的表情減少時,你就知道快到了。」恰巧成為訪問後,對於魏雋展表演的一個註腳。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史上最A寫真行動--最美的時刻PORN BOOK


魏雋展獨腳戲《最美的時刻》(Derrick Wei × Der Schönste Moment) 票已全部售罄之來不及再也擠不進去了!

看不到《最美的時刻》的人依然可以「摸」的到《最美的時刻》,史上最A厚磅節目寫真本《最美時刻PornBook》今天起接受限量預定。預計短期內將迅速成為繼《給普拉斯》平面文宣後最快絕版、最早售罄的劇場界夢幻平面宣傳收藏品。

感謝聶永真人在LA情義操刀,日夜顛倒越洋催生,劇場新生代性感型男魏雋展迷死人不償命影像演出。

如果你已經沒有機會買到票進劇場,你還是有最後的機會於當日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前台現場購買到《最美的刻PornBook》、或網路下訂及掛號取得,這是佔有╱見證它的最後機會。

限量500本,一本一百五(劇團倒賠、印刷廠難做、紙廠供紙稀有等三大拉風點)的美術設計又A又好看,裡面更收錄多位重量級文壇劇場界大咖的文章與評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之絕版後也不可能搞死自己費工夫再版了啊這就是人生。


--------

最美的時刻PornBook
色紙版書衣+灰卡紙內封+128頁(三種不同用紙台)圖文厚磅全見。
聶永真設計,魏雋展影像演出,尺寸12X17cm。

售價/
150元
網路下訂/
pornbook09@gmail.com信箱24小時為您服務。
取件方式/
1.現場取貨 : 最美的時刻演出前台取貨,10/15-18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愛國東路側)
2.郵寄: 請註明姓名,連絡電話,地址,數量,寫信至pornbook09@gmail.com。(需加掛號郵資)
0推薦此文章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朋友,這齣戲令我驚喜

文│陳玉慧


我答應BABOO,在我離開台北之前,一定要去為明夏(Michael Cornelius)看一下彩排。我去了,那是在中山北路一個巷子裡的公寓裡,才走進那典型的台北公寓,換上一雙塑膠托鞋,這裡是劇團?這裡在演明夏的戲?

沒錯,這裡是劇團,這裡便是無獨有偶劇團。這裡在演明夏的戲。許多人偶已躺著或坐在地上等我了,導演BABOO和演員魏雋展剛才走過一次彩排,看得出來,包括偶劇操作導演鄭嘉音在內,他們在此日以繼夜地排戲,很用力地玩。

我坐在圓板凳上又看了一次彩排。朋友,必須說,這齣戲真的讓我驚喜。

為什麼?因為我看到那麼多年我失去了什麼。

我回想我早年在巴黎的戲劇學習,在賈克樂寇學院譬如說,我們那些外國學生無比熱誠投入表演,戰戰競競,玩得很用力。後來,我們有機會做戲,更大預算的戲,逐漸地,那遊戲的精神不見了,我們研摩參考大師們的作品,我們花時間去管形式,想知道為何陽光劇團的莫努虛金用歌舞伎的表演方式來演「理查二世」或「亨利四世」,而彼得布魯克則又為什麼以非洲吟唱來呈現「暴風雨」?我們也花很多心力去探索,為什麼莎土比亞的「哈姆雷特」王子並不是想復仇,為什麼易卜生的悲劇都與金錢有關?

我們以為只有明白大師們的作品,我們才可能真的開始創作。

我們忘了,其實戲劇除了摸仿大自然外,最重要的精神便是遊戲。而說是遊嬉也好,戲弄也罷,正是戲劇的精髓。那麼多年,我們逐漸忘了我們當初為什麼對戲劇有所偏好,我們忘了,我們正因為喜歡遊戲,所以才走上劇場。

我們近乎盲目地致力於解讀或解構大師,我們致力於一個又一個嚴肅的文本,我們變成那可笑的模仿者,那生硬的扮戲人。那些戲劇傀儡。

BABOO的「最美的時刻」讓我看到一個戲劇的可能。戲劇本來便應該是如此的,我們都知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而BABOO的導演形式巧妙聰明,明夏小說裡的代筆作家,明夏及明夏所代筆的各種人物得以在戲中轉化自如,多少文學的符碼,多少戲劇的嘲謔,而演員的表演動力(dynamic)自自然然地貼近一個詩意但悲觀的質疑者心靈。

魏雋展生動的演技也值得一書。我覺得他似乎把明夏的書翻過幾遍後,全消化成他自己的人生思想,生命是一件要命的事,生活只不過在經驗一次一次的死亡,這位演員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我現在幾乎什麼偶都可以操緃了。是的,不僅是看得見的偶,還有看不見的偶,甚至,自己便是一具偶。

不但形式和內容結合的相當完美,「最美的時刻」的風格挺符合我對明夏小說的想像,Baboo不但明白明夏,他甚至為明夏做了延伸的解讀,我很好奇,很想知道他當初如何會想到及說服鄭嘉音以偶戲形式呈現?

那些對中文讀者本來應該有隔閡的小說細節,在生動的戲劇表現下,卻使人覺得親切,應該說,是劇場成功塑造的疏離感,使得所有疏離都不再疏離,所有的陌生也不再陌生。

我甚至覺得,我本來以為那些作家們才有的神經質是這麼人性。確實,生活在快速變動的現代都會生活下,搞不好,也只有神經質的人才能存活?

「最美的時刻」一劇因此成為一則都會寓言。一個代筆作家的荒誕人生,卻是每個人心中的惡夢,在那些人性中陰暗的角落裡,我真的看到最美的時刻。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找到對的演員,完成好的作品--沒有風格之後



文 鄒欣寧

我記得,當時BABOO坐在計程車的助手席,我坐在他後面的位子。他很勉強地側過身,沒頭沒腦往我丟了一句話。

「A老師跟我說:BABOO,你的戲怎麼這麼難看?」

我忘記他有沒有接著發出招牌笑聲,那種,我阿嬤會說像「火雞母叫」的笑聲。他的身子沒轉回去,臉照樣擠著安全帶和座位間的縫隙。

那一回是哪齣戲,BABOO?

我記得,我們劇研所那一屆,BABOO算是導演組的奇葩(機八可能也成立)。他很早就成名了,在南部做了一些文學作品改編的戲,被譽為六年級劇場新勢力,然後北上,念廣告、主修導演,到《表演藝術》雜誌當編輯……諸如此類,令人豔羨。少數幾堂共同課上,他經常猛爆性發出火雞母笑聲。那是我印象最深的。

然後,他做《致波赫士》。然後,《疾病備忘》。延續他創作之初的風格,乾淨漂亮的畫面,演員在裡面做漂亮的肢體動作,說很文藝腔的話,有時跳舞,有時奔跑有時沉默。

我記得,我們頭一次以他同學的身分去看戲。看完戲後眾人坐在麥當勞裡,尷尬相對,其中一個是BABOO,想聽聽觀眾熱騰騰的意見。

BABOO,你嘛幫幫忙,當時我連老年波赫士跟少年波赫士對話的典出何處都不知道咧!你那火雞母笑聲掩藏的文藝青年品質,我只有敬畏,沒有意見。

後來,BABOO的每齣戲,我都以親友團的身分一一看過。老實說,關於A老師的那句短評,我並不反對。那幾年,我所看過的BABOO作品,總有一團迷霧壟罩在我和舞台之間,台上的人和他們說的話,都薄薄的。我知道有些人喜歡那種純粹的視覺美感和輕巧的抒情氛圍,但,那和我認識的BABOO,總覺得有些搭不上線。

BABOO也曾偏離原本的寫意抒情航道,跑去說故事。我因緣際會擔任行政助理,從而見證一個亟欲轉換風格的導演,在演出前後會發生哪些慘劇。

我相信那是創作者的焦慮使然。身為觀眾或評論,我們愛死了風格,愛死了用導演巨大身影是否橫亙於舞台演員文本字裡行間來判斷,這個導演有沒有風格。

說故事是一種風格,身影揮之不去造成演員和觀眾集體卡到陰,也是風格。找到一種鮮明無比、路人皆知的導演風格,是不是也讓那幾年的BABOO焦慮到如同魘住了?

我記憶清晰無比的,是2007年冬天,宣布退出劇場無數次的BABOO,開始排另一齣新戲。夢魘有了消褪的可能,因為,他找到一位精密、敏銳,宛如地震或火山探測儀的演員,徐堰鈴。還有膽敢改編《百年孤寂》的編劇周曼農。三位一體,演《給普拉斯》。

那個冬天的排練場,待一次就難忘。我沒見過哪個導演跟演員排練像這樣的。一對一,演員在場上嗓音高高低低念劇本裡的詩,一邊動作,一下子就有好幾套排列組合。導演只負責笑,還是老樣子,火雞母叫。有時導演發出一兩句沒頭尾的話,演員也就懂了,接下來的那一組話語和動作,像高頻金屬在空氣中準確擊出共鳴,然後我的眼淚就像回應海豚一樣從鼻腔湧上來。因為分明看見一個女人擺盪在想死和想寫的兩重慾望間。

導演BABOO退到很後面,只負責在演員這架繁複的儀器上按對按鍵,演員就更好看了,戲就走對方向了。他不再做很多事情。不再汲汲營營於顯而易見的,風格。

戲有了很好的評價,當時我最想跟BABOO說,你的戲,終於好看了。

我絕對不會說BABOO是一個纖細敏感的人,雖然他某些部分的確是。但,當他單獨與演員在場上工作時,他確實擁有某種柔軟的質地吧。去看,去聽,去細膩的捏塑。

還有,別忘了精準的眼光。他總和很好的演員合作。和徐堰鈴合作後,獨角戲有了成為系列的可能。這次BABOO和魏雋展演《最美的時刻》,同樣是優秀的讓你想一直留在劇場裡一直看戲的演員──我是看過整排才寫這句話的,保證沒有造假代言的成分。

有人說,BABOO當導演好像什麼都沒做。有人說,他不過是找對了演員而已。「好像」跟「而已」,其實是多麼簡單的一句話。

我想說的是,走到今天這一步的BABOO,也許不像我們想像的這樣簡單。放棄炫示奇技淫巧的導演撇步,讓好演員在沒有雜質汙染的情況下,展現最好的表演品質,提出最好的作品。有多少導演能做到這麼簡單的事呢?

這是我所認識的導演BABOO。我不會說BABOO已經抵達創作顛峰,但,他面對好演員的謙遜,一如不讓調味破壞食材自然美味的廚師,這點是我無論如何都想幫他辯駁的。

又一齣新戲要上演了,BABOO啊,也走了好長一段路了,可以的話就繼續走下去吧,不要再動不動靠杯說你要退出劇場轉職或嫁人了──你捨不得這片才剛發現的新大陸的。

而且,幹,為了寫你這篇,我沒篇幅寫我的小偶像魏雋展了啦。不過沒關係,演員的好無須費心多說,觀眾自會看見的,這種過於濫情感傷漫漶的文字,就當作我誤交匪類的小小紀念吧……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本身-變身-隱身的獨腳戲旅程


文字 朱安如
+轉刊自PAR表演藝術202期10月號

早上,魏雋展在家整理由排練發展素材轉化而成的劇本段落;下午,他和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導演鄭嘉音排練偶戲;晚上則與導演BABOO一起工作,串連、整合《最美的時刻》──連續兩週,每一天,他以規律但不失彈性的生活節奏做為演員的自我要求──而這緣於兩週前,他才剛以「比從前更嚴格的規律性」,完成在亞維儂藝術節,同時軋演無獨有偶的《我是另一個你自己》與動見體劇團的《戰》──每天表演兩齣截然不同的戲,在23天內,連演46場的大挑戰。

「每天上場前,我對自己說:要當那個『上場就把場子拿下來的演員』。」──這名七年級最受矚目的新生代劇場演員,奠基於和紙風車劇團、小丑默劇團、同黨劇團,導演林奕華、符宏征、馬照琪都合作過的豐富表演經歷外;也與理念相同的夥伴們共組「三缺一劇團」,「用自己的觀點」發表「這世界不只是這樣而已」的創作,同時兼顧劇團風格與收支營運等層面。而近年他讓人印象深刻的好評演出──《巷子裡的女人》、《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的《罰》──則都是自生活出發,深入挖掘、轉化個人經驗的獨角戲,透過他編、導、演兼善的過人才華與個人魅力,進一步擴展成為對社會的觀察與辯證。


第一齣獨角戲,起因於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期間,表演組研究生在著手進行畢業製作前,必先完成一齣「單人表演」的課業要求。魏雋展充分享受校內毋須顧慮票房壓力的自由空間,偷偷給自己功課:放膽去做「如何變身」,練習以不同形式敘事,然後串連而成。他說:「現在回頭看,當時很青澀,很多想法沒想透;但有那樣的機會去試,很珍貴,才能開始感覺。第一個solo,這樣的空間很重要。」

做完第一次solo覺得「太過癮」的他,延伸校內演出內容與長度,於校外發表成為《巷子裡的女人》;而後因緣際會,本著「想和不同導演合作」的心情,「誤打誤撞」,連續接下其它獨角戲。

「一直做solo絕對是不小心的。每次演完,都覺得太累了,不要再做了!」語畢大笑之後,魏雋展沉默了一下,說:「與其說是對某種特定表現方式有興趣,還不如說是『對自己很感興趣』。因為自己有東西想表達,常常覺得:為什麼我長成這樣?陳腔濫調一點的說法是,因為自己有一些痛苦,有時候會想:為什麼我要這樣感覺痛苦?接觸較具批判性的理論之後,就會思考更多,然後開始想要表達更多──觀眾看到,也會這樣感覺嗎?你怎麼看我這個樣子?又怎麼看你自己?──我想要溝通,不一定有明確解答,但過程會出現一種衝動,讓人感覺比較像活著,而非彼此漠不關心。

每次solo其實都在解決某個議題,每齣戲都如此,只是有些戲不一定來得及吸收;但solo必須消化到一個程度,給到百分之一百二,才有辦法站在觀眾面前演出。」「獨角戲」之於魏雋展,正如同「默劇」或「偶戲」,是為了溝通而尋求的表達方法;他好奇自己可以擁有多少種表達方法,也從不自我設限。工作獨角戲的過程,他很重視如何找到編導架構,發揮自己在該階段「身上會的東西」,一次、兩次……「透過solo,也越來越了解自己」。


準備工作《巷子裡的女人》前,魏雋展前往香港和導演林奕華合作《包法利夫人》,正巧碰上詹瑞文的獨角戲演出,受到不少啟發。林奕華的導演手法,也影響他突破當時的表演觀,養成在獨角戲中尋找批判性空間的習慣,看見不同段落空間底下的潛台詞。

提及近年大量與不同導演的合作經驗,魏雋展表示,表演底子非常紮實的Jayanta(江譚佳彥),是這兩年令他感受強烈的有趣導演,合作經驗徹底是場「表演的洗禮」:「Jayanta的肢體柔軟如水,那種質感……我本來以為我有,碰到他才知道,我根本沒有。因為長期學習默劇,進行角色切換時我習慣cut in或cut out,但他以更古老、更原始的邏輯,用身體做到fade in 或fade out的效果。比如說,『士兵』後退、退、退,非常緩慢地轉身……然後,『老虎』出現──像是從一個空間滑進另一空間,中間是滑翔的過程,本身就有一種力量。」

如火如荼排練中的《最美的時刻》也是獨角戲,但不同於以往編、導、演全靠自己,在兩名視覺化高手的注視下,魏雋展感受到「最輕鬆的時刻」。導演BABOO對於舞台氛圍、流動的敏感,讓他獲得解構文本的新視角外;近年持續合作的偶戲導演鄭嘉音,也帶領他再次思考研究所指導教授林于竝曾經提點的表演概念「本身──變身──隱身」:「從最表面的字義來說,『本身』是『我』,『變身』可能是『我演馬』,而我對『隱身』第一時間的聯想,就是『操偶』。操偶最理想的狀態,是內在經歷的當下,同時在旁邊觀看,其中存在一個空間──那空間非常有趣,而又需要練習──像是你如何保持適當的距離觀看角色,進而選擇某個時機身處其中。演員和角色間距離的變化,讓觀眾可以產生不同的閱讀空間;比如嘲諷、刻版的東西,常和角色的距離有關,因為遠,代表你比它高,所以能夠把它看得扁平──經由這種過程,觀眾自然得到兩個不同的詮釋角度。」

在《漢字寓言》的節目冊裡,魏雋展提到:「真正讓我開啟劇場之門的是,當我開始問自己,『這樣的扮演為的是什麼?』從此處開始,我才進入了劇場。」在劇場裡,不斷要求自己主動適應、快速吸收的他,也讓人對這趟以身體經驗「本身──變身──隱身」的旅程前景,更加期待。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限制級偶劇

文 林乃文
+轉刊自我乃文字 blog
人究竟是甚麼?
上帝是0號還是1號?

你活在世上是被幹還是幹人的時候多?
你真的知道自己是誰?
這些嚴肅的問題,使我無法對雋展:「有沒有被娛樂到?」的問句做出回應。

也使我無法對 Baboo:「這次我要好好地完整地說一個故事」的自我挑戰,給予一個令人安心的笑容。

順帶要說,這絕對是一個限制級的命題。千萬不要以為偶戲等於兒童劇,而牽著您的小寶貝進場承諾他享有一個快樂溫暖簡單沒有變態和扭曲的童話故事;不要被「最美的時刻」這幾個字騙了,除非您認為最接近真理的時刻才是最美好的時刻,而如果您真的這樣想,恭喜您一定是哲學家,不然就是詩人,不然也是個劇作家—也就是在這世上無法賴真理維生的人。

相反地,一個代筆作家,輸出的卻是可口、怡人、有賣點、包裝過的「偽真理」。透過描寫一本又一本別人的傳記,代筆作家洩漏/掩蓋他自己。一個操偶人,透過戲偶的故事洩漏/掩蓋他自己。一個演員,透過扮演角色洩漏/掩蓋他自己。從這角度,選擇戲偶與人的對戲來演繹代筆作家與傳主的關係,是道天才的詭計。但是鬼馬的方向,是不是一定導向鬼馬的結果,我還不知道。

舞台是四面壓克力透明牆。除了幾個行為舉止不怎麼甜美可愛的偶,黑色泡棉條、揉亂的白紙、棉花、被撕碎的棉屑,不可收拾的散播在地上。隔著透明牆,一個飼養蟑螂作為研究的昆蟲學家,到底是蟑螂們的上帝?還是蟑螂代言人?

今晚我是一個單純的觀眾。如果問我,我只能說我無法忘記這齣戲兩個禮拜後才要正式演出這件事;我也沒有天才到可以將一個耗時數月艱苦的心靈工程,在一個不完整的觀看後就解析透徹。


是的,所以你必須親自來找到解答,打電話到劇團訂票有八五折喔。我把以下這點歸功給導演:找到最佳人選、最佳的組合,完成一部值得期待的演出。《最美的時刻》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現場直擊--偶以及其所創造的...



無獨有偶向來擅長從物件本身的質材出發,充分運用不同偶戲形式特性,「玩」出人/偶互動的獨到幽默與幽微情思,進而喚發觀眾心底的化學效應。這次,無獨有偶挑戰人工化學材料,從設計、塑形、到人/偶同台表現手法,在在鋪設「真實v.s.虛幻」之間,重重辯證,再翻轉,也同時交相呼應的迂迴路徑。

偶戲導演鄭嘉音表示,《最美的時刻》描繪主角以「代筆作家」的身分,經歷多種人生--如同小說多層次穿插的敘述手法--真真假假、虛實掩映,是真實人生的切割再現,也似是虛幻鏡象般的種種譬喻。戲偶設計由此開始,讓文本裡代筆作家口中重述的每個受訪對象,化作劇中材料、形式彼此大不同的戲偶,然而,面貌五官俱從演員魏雋展(也就是形同飾演「代筆作家」的主述者)的臉出發;比如,「老女人」的臉,比照想像中「老年魏雋展」的臉繪成。



導演BABOO一開始工作,就表達「希望戲偶呈現『人工』的感覺」。因此,不同於之前經常使用的自然材質:木頭、報紙等;無獨有偶這次大量運用人工化學材料:海綿、塑料、發泡材質,製作表面光滑、極具伸展/壓縮彈性的眾戲偶們。這些可供大力擠壓而無毀損之虞的「軟性質感」,同時相應於戲中所需的大量砸、丟、貼緊玻璃牆的變形視覺與戲劇動作;在操作上,也可說是具備了相當實用的功能性考量。這些物件本身的材質特性,被演員靈活運用、發展;戲偶角色的象徵意義,與劇中多種人/偶對位關係,也透過戲偶本身強烈的特色、質感,出現更多只能意會而難落言詮的豐富感受層次:「乾淨視覺」展現的是「精神暴力」;「極其虛假」的戲偶,直指關於「真實人生」的諷刺,卻更加犀利。

另外,劇中「縱橫全球的產業大亨」角色「霍甫」之偶,將由「川普公仔」化身詮釋。這是排練助理劉毓真,浮沉網海許久,經由搜尋得到的照片圖檔,輾轉透過網路玩家進一步協助、諮詢,才得以「特邀」到「川普公仔」加入演出。在此向該名玩家說聲:謝謝,也別忘了10/15~18,一起進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看戲去。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每週看戲俱樂部--演前預報

愉快的夜晚--魏雋展獨腳戲《最美的時刻》-演前預報



記者:張輯米

好看!請不要錯過!儘快去買票!
買完票的就可以來看接下來的預報內容了。



如果去年有看過「漢字寓言」《罰》的觀眾朋友,一定對那個演員感到印象非常深刻。光是一開始站出來,觀眾就已經可以看到他背後的一切了。

這一次無獨有偶劇團推出的《最美的時刻》更是把這位演員的表現延伸並更細緻。雖然宣傳的男性Juicy感,可能讓無獨有偶有點尷尬於該如何面對親子部份的觀眾群。不過正因為這部戲可以讓無獨有偶更明確地定位,偶戲不一定是只能給兒童看的。



記者一進到排練場的時候,就看到滿滿的布偶、爛布、碎棉花,在桌上、在地上散亂成一團。心裡面想:這場地也太亂了。準備開始並收拾之後才浮現出"舞台區",猜想這應該是排練時發展的東西。

******************劇***********情*******************

這真是個非常精彩的一個表演,可以說就算現在馬上就賣票演出,也不會覺得太粗糙。演員與人偶之間的切換精準、表演漂亮還是其次,最好看的還是這位演員與觀眾之間的關係,記者感覺他是一個可以聽到觀眾呼吸的演員,有一種柔中帶剛的氣味。他可以把所有的力量柔軟地接下來之後,化為強大的衝擊力道還給觀眾,然後再與觀眾彼此丟接。所以雖然這是獨角戲,卻一點也不會覺得沉悶,相反地,會讓觀眾感到有一股噴射引擎,把我們帶到幻想的天空裡面。這是記者看了這個演員第二個演出之後所整理的感覺。

導演BABOO,他說著「這部戲都是他(演員)自己搞定的,我其實很閒」的時候,我可以想像得到他們彼此信任的關係,對我來說,劇場裡面最好看的,就是信任;因為信任可以讓一切不可能的夢想成真。

然後,給觀眾的提醒是:千萬不要帶著宣傳上面很困難、很冷僻的文字進劇場。因為這些文字化為表演之後,變得非常容易入口,一點也不艱澀。至於焦慮於"劇場一定要看懂"的觀眾們,也完全不用擔心。而且事實上,記者在觀戲的過程中是非常輕鬆愉快的,可以很肯定的說「這部戲會讓觀眾有個愉快的夜晚」

最後,各位觀眾可以記得一下,這部獨角戲的演員叫做魏雋展。

轉刊自每週看戲俱樂部
http://www.mjkc.tw/2009/09/blog-post_26.html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最美的時刻》作者明夏 專訪之三

+本文轉刊自印刻雜誌2007.3月號

紀:談談塞車吧!

明夏:我覺得這是很真實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想從A到B,但你被卡在中間。當我寫的時候我希望省略過程,讓節奏快一點,但我們其實是活在每個情緒之中。如果我們被困在車陣中,有些時候冥想可以讓一切慢下來;每個人在當下都會很激進,很憤怒,你只想一直往前走。所以在這個時候,最真實的感覺就會出現,你可以一笑置之,取笑自己,你到達不了你現在想去的地方。太多人總是沒有耐心,在其他地方像是洛杉磯,群眾甚至因為太憤怒而對彼此開槍。

紀:來聊聊安迪‧沃荷,我沒想到你會用一個真實的人物。

明夏:那只是一個名字,而我玩弄了一下他的名字而已,安迪‧沃荷對我來說有一層意義在。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其中有一段他說我像個錄音機,最棒的事情就是做一個錄音機。書本內容是他錄下和朋友的對話,現在只有兩個人用這樣的方式寫書,楚門‧卡波提和安迪‧沃荷。沃荷的目標是成為一個錄音機,我把這個元素放在我的小說裡,揶揄一番,嘲弄那些我覺得像安迪‧沃荷的人。

紀:對我來說,他是一個象徵,當你把他商品化,就像他的藝術、假的藝術。所以把安迪‧沃荷用作一個出版商的名字公平嗎?也許你想探討的是沃荷對整個消費主義的影響。因為他將藝術通俗化,湯廚罐頭是藝術,他把每件事情都變通俗了。

明夏:因為這個出版商是憤世忌俗的人,而他派人去撰寫其他人的傳記對我來說是一種藝術。主角代筆作家就像一個人生的收藏家。他從來不聽訪談所錄的錄音帶,他只是盯著看,從來不聽。他把錄音帶放在同一個盒子裡,就像收集蝴蝶標本的人一樣,又是一種寄生蟲似的行為。

紀:代筆寫作是一種達達主義嗎?

明夏:看你怎麼定義達達,達達帶有點荒謬,但我的文字是有意義的。我不覺得我的作品像達達,但我想有點像漫畫式的達達存在,抽象有趣的佛教觀點。

紀:對敘述者來說什麼是神聖的,什麼是褻瀆的?

明夏:其實都一樣,他和僧侶或牧師相處的經驗都是無稽之談。他的精神祕密,也就是本書中關於宗教的部分,和其他名人或女演員的經歷是相同的。每個人都會有一種想法,讓自己更漂亮,所有事情頓時變得很世俗和安全。

紀:就像主角所說,在一個人的廁所裡就可以完全了解這個人,非常理智又世俗,這本書的中心主旨。精神性頓時可以變得非常物質性。

明夏:在結尾,主角試著尋求突破界限;他曾經訪問一個百米好手,第一位創下十秒以下記錄的人。我曾經做過研究,一個人的身體極限無法跑超過九‧四秒,除非你裝人工關節或是加強肌肉訓練。另一項是如果你從高空落下,由於地心引力的影響,你無法超過時速兩百公里 ,空氣中的壓力會擠壓你,而十秒鐘過後,你會加速,但一定有個極限,有一道無形的牆擋住,而主角就在尋找一種突破。書中最後寫到,他有一個很奇怪的癖好,他以下降高度來劃分城市,但很可惜我寫的當時台北101還沒蓋好,不然他會從101上跳下。大約十秒鐘吧!你可感受那個瞬間,很美的瞬間當加速停止,空氣壓力上來時,如果搭乘滑翔翼的感覺更好。而且在這個瞬間,速度和壓力是平衡的,你可以體會到萬物皆空的意義。空氣將我們的肌膚和空氣分離開來,但瞬間裡應外合,零成為了瞬間。

紀:當我看到大樓下降的部分時,我有種他會從上面跳下的感覺。

明夏:我十七歲的時候很想寫詩,因為當時很迷波特萊爾和一些二○、三○年代的詩人。就像我在小說裡寫的詩,讀詩的時間必須和從高樓墜落的時間相等,你必須體驗寫詩的過程,從上到下。所以書中的兩首詩,是我嘗試用優美的文字來表達一些感受。

紀:對敘述者來說,存在就是墜地,我們必須深根徹底的思考而非只看一個面,在計程車上從A點到B點就是一個橫向思考,從你出生開始,就是一種墜地;這是我在你書中看到的觀點。對我來說,小說的結尾談到大樓,一個人從上面落下需要多少時間,即使是我預期的結果,還是令我感到震驚,你用很小說的方式做了結尾。

明夏:或許就像我說的,主角是個職業的騙子,也許一切都是他編造的謊言。小說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他把你當讀者來談,寫關於他的人生,用傳統的方法。但他發現自己已經不是這個人時,他想寫以前的自己,所以第二個部分出現。他去面對自己是誰,但你無法確定,因為這是一個職業騙子所說得故事。最後結尾是個暗示,他會自殺嗎?他會走向另一個層面嗎?消失或死亡,莎士比亞式的結局。或許兩種不同結局同時出現?我不知道。讀者會感到震驚,並重新思考。你覺得他是個平民英雄嗎?你喜歡他嗎?

紀:我喜歡他,我很崇拜他,他是個悲劇英雄。他看事情和描述事情的方式讓他像個追尋者。

明夏:就一個人而言,他對自己很誠實,不會感到恥辱。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媒體報導0923--聯合報

明夏「最美的時刻」改編人偶對照版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圖作家陳玉慧小說「海神家族」,正緊鑼密鼓改編成劇場版,陳玉慧德國夫婿明夏.柯內留斯的小說「最美的時刻」,也由無獨有偶劇團邀來新銳導演BABOO(廖俊逞)改編成「人與偶」對照版,談到老公作品,陳玉慧直說:「很棒!」

「最美的時刻」是明夏第一部作品,他是慕尼黑大學戲劇及哲學碩士,經歷卻很多彩,包括賭場收賭金員、廣播節目製作人、電視節目企畫、記者等,還曾為許多代名人寫傳的代筆作家編書。「最」書即以一位代筆作家為主角,描述他如何在不停杜撰他人身世過程中,漸漸失去自己。

由於原著中主角有如傀儡,BABOO別出心裁,以人、偶相互對照,並由演員魏雋展一人飾多角,將原著中過著他人人生的主角處境,發揮得淋漓盡致。不過由於主角因為寂寞,湧生大量情色想像,也使此劇變成限制級,16歲以下不得入場。

「最美的時刻」將在10月15到18日在台北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5場,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2009/09/23 聯合報】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紙上劇場之一:代筆作家與女明星


敘事者 : 聊一聊您當初為何開始拍三級片?
老女明星 : 嗯!您說的是藝術電影…
敘事者 : 對,藝術三級片。
老女人 : 藝術電影
敘事者 : 好, 「露點」的藝術電影。

敘事者 : 我發現您有收藏許多西藏的佛像,您信密宗嗎?
老女人 : 啊 我本人是個相當虔誠的秘宗信徒。
敘事者 : 聽說您私底下有在研究一種性愛瑜珈?
老女人 : 性愛瑜珈是一種身心靈的解放,它是無法談論的,因為必須身體力行。

敘事者 : 大部分的人在第一次訪談時,二十分鐘之後就無話可說冗長 瑣碎 黏膩。 這輩子他們已經接受過太多的訪問,所以不經思考的,內在的語言裝置就會自動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無聊的句子,就像投幣式販賣機一樣。投進一個問題,框當! 掉出一個答案。
老女人 : 我出生了、我上學了、阿!我談戀愛、對,我結婚、然後我離婚了、 不過我再度談戀愛了、然後….我又結婚了,總之,那是 一段辛苦的日子,但是我撐過來了。


Photo by 許斌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媒體報導0917--人間福報

魏雋展 獨角戲《最美的時刻》

【人間福報/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由謊言書寫成的偽自傳,借來別人人生的獨角告白,劇場新生代演員魏雋展將獨挑大梁演出,以德國作家明夏‧柯內留斯同名小說改編的《最美的時刻》,十月十五至十八日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登場。

今年成立正滿十周年的無獨有偶,將與現代劇場導演跨界合作,今年特別邀請擅長以文學轉譯劇場的導演廖俊逞,為演員魏雋展量身打造,詮釋德國作家明夏.柯內留斯第一本小說《最美的時刻》。明夏是知名小說家陳玉慧的夫婿,在成為作家之前,曾當過賭場收付員、廣播電台節目製作人、電視節目企畫,雜誌及報紙編輯及記者,並為許多名人執筆自傳,編過許多書。

《最美的時刻》即是從他個人經驗取材,故事描述一個代筆的作家,總是模擬他人的人生,像變色龍般,不斷重新杜撰自己,變得越來越懷疑自己只是一個幽靈,循著別人軌跡行走的傀儡人生。

戲中演員魏雋展一人飾演多角,以「演員」扮演替人執筆「代筆作家」,以「偶」為媒介,進而「變形」成為「他人」的過程。導演廖俊逞表示,在導演手法上,他企圖透過人與偶的並置與變換、操控與被操控,以及「獨角戲」多重扮演,去討論一個身分認同的問題。

因此,全劇如同一場後設的騙局,透過語言和扮演將觀眾困在迷宮中,把人生一層層撕開,從皮膚到肌肉、骨頭,最後是頭蓋骨,逼視其中的空虛和荒謬,但最後,演員卻也迷失在語言和扮演的遊戲中。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www.artsticket.com.tw。

媒體報導0917

改編德國小說《最美的時刻》

無獨有偶挑戰純潔 「限制級」對戲

  • 2009-09-17
  • 中國時報
  • 【汪宜儒/台北報導】

一般印象中的偶劇,不外乎呈現純真、美好的世界,但倘若偶劇與情慾、暴力扯上關係,會是怎樣的舞台光景呢?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新戲,改編德國作家明夏.柯內留斯(Michael Cornelius)小說《最美的時刻》,導演廖俊逞(Baboo)透過獨角演員與偶的限制級對戲,表露人性中的情慾、黑暗等面向,挑戰觀眾對於偶的純潔想像!

《最美的時刻》小說,描述一位專門編撰他人人生經歷與傳記的代筆作家的故事,其間同時穿插作家訪談寫作的過程,包括喃喃自白、嘲諷幻想,以及與他人溝通對話、交媾歡愛等內容。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憑空想像、杜撰捏造之後,這位作家不禁懷疑起自己的人生與存在意義,自己筆下的他人身世,似乎也彷如傀儡的空洞生命。在Baboo眼中,這個故事表面看來腥羶色又有些骯髒,「但在這一連串熱鬧又瘋狂的背後,反映出的卻是現代人的空虛狀態。」

演員魏雋展將演出代筆作家這個角色,和偶、物件對戲,上演性愛、猥褻、暴力等場景,部分橋段還全裸上陣,與特製人偶,以及灌了凝膠的保險套氣球、塞了棉花的絲襪道具進行性行為。

Baboo表示,這齣偶劇定調是「成人偶劇」,不建議十六歲以下的觀眾觀賞。他認為,以偶與物件進行「性行為」,或許不寫實,但很真實,「觀眾因此可以有自己想像、模擬的空間,整部作品因此有『很髒』的氛圍,卻不過分。」

除了挑戰觀眾對於偶的純真想像,Baboo還認為:「偶的存在,就像是另一個自我,象徵著黑暗的、不為人知的那一面。」

Baboo過去也曾改編馬奎斯《百年孤寂》、美國女詩人希薇亞.普拉斯詩作《給普拉斯》作為劇本,坦言「以文學作品改編劇本難度真的很高。」

文學作品以文字堆砌出感情與隱喻,但想轉化成舞台演出時,卻不能單看文句意義就隨其演繹,「需要將文字消化之後再以劇本呈現,轉化部分場景與對白,讓其更貼近現實生活。」

像在《最美的時刻》原著中出現代筆作家與女明星、藝術家對話的場景,就被轉化成台灣觀眾熟知的女星故事,並以綜藝化的搞笑互動形式,拉近距離。《最美的時刻》十月十五日起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


人偶激情 色不色?讓作品自己說

  • 2009-09-17
  • 中國時報
  • 【汪宜儒/台北報導】

無獨有偶劇團將以「成人偶劇」之名推出《最美的時刻》,從故事內容到海報設計,毫不避諱揭示這是一場人偶激情演出的「限制級」劇碼,坦然面對可能隨之而生的「情色或藝術」議論。回顧台灣近年小劇場作品,火辣大膽的作品不少,引發警方關切、全程蒐證更是所在多有。

一九九七年,魏瑛娟執導、「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推出《自己的房間》,終幕全體演員以全裸之姿謝幕,震撼全場。二○○三年,身聲演繹劇場在華山演出《旋》,為了詮釋初生之單純,出現演員全裸;二○○四年,臨界點劇團以SM議題為主軸,推出《在夢裡醒著,在痛裡快樂》,大膽挑戰演出尺度。二○○五年,香港導演林奕華製作《情場如商場班雅明做愛計畫》,在舞台赤裸裸呈現歡快性愛場面。其中,除了《自己的房間》因演出內容事前未曝光,沒招來警方關注,其餘三檔作品警方都是全程記錄蒐證。此外,《在夢裡醒著,在痛裡快樂》海報還被北市文化局下令撤除,《旋》劇演員更在演出結束後,依妨害風化罪名被帶回警局偵訊。

Baboo認為,任何反應都是社會制約下的產物:「有人認為裸體違反善良風俗,有人覺得裸體不就是身體或物件,也有人認為裸體是藝術」,「讓作品自己來說話,就算有人認為這是色情,也沒什麼不對。」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最美的時刻》作者明夏 專訪 之二

+本文轉刊自印刻雜誌2007.3月號

紀:這本書的中文翻譯翻得很好,有些文化面的東西不容易翻譯出來,但在這本書我可以看到一些幽默。我下一個問題是,當你寫作時,你似乎可以很自然的鋪陳整個架構。

明夏:我想這是我看世界的方法,所以寫下來對我來說很容易,我就是用這些奇怪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

紀:這很難得,好好珍惜,別失去了!

明夏:我覺得有時候失去是好的。寫這本書時我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在二○○四年,我跟著聽到的旋律,對我而言,寫作是音樂,我跟著旋律來構成句子;當我下筆時,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我只是跟著旋律走。另一部分是,中間我還有另外兩本書必須在二○○五年年底前完成,我發現我只剩下四個月,所以我試著把之前的旋律找回來,卻已經不見了。我回頭翻筆記,給自己一個禮拜的時間重整思慮,之後那個旋律又回來了,我覺得很開心,就像喝啤酒般,那樣美妙。

紀:既然你用了旋律的比喻,對我來說,小說的論調,尤其語言,就是一種旋律。總是會出現轉折。

明夏:我很高興翻譯翻得不錯。轉折就像打坐一樣,靈魂出竅時剩下的空殼,如照相機般。另外一個瘋狂的點是,整部小說都有提到糞便(胡扯),可就兩方面來說,哲學面和現實面。主角喜歡躲在廁所裡,像僧侶一樣,因他覺得這裡可以看到名人真實的一面。一個人的真實面是當他「不存在」的時候。主角花了十五分鐘坐在某個人的廁所裡,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挑釁,但對他而言,是一種冥想、禱告。故事一開始,他坐在位置上四十分鐘,為了什麼?為了審視自己的人生。之後,他去採訪一位只在乎排泄物的日本僧侶,他一點都不想討論自己的傳記,反而告訴主角,德國人的糞便有三公斤,菲律賓人有一公斤等等。關於這本書我想表達的是,媒體力量充斥著我們四周 ,這是一種利己主義,這些人的自我意識就像闡揚佛法的師父般,他們代表著社會秩序,但當你仔細觀察候會發現一切都是假象。

紀:所以他就像隻寄生蟲,吸著我們的血。一直以來我們被教育要對自己誠實,找尋自己、了解自己,也許這個自我追尋的概念就和寄生蟲一樣。像書中提到敘述者心中的小小男人,他是寄生蟲中的寄生蟲。我覺得很發人省思,沒有自己的自己。

明夏:有些評論說這本書帶有負面的佛教思想,負面且陰暗的啟發。

紀:書中也探討了主體的意象,把自己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喜歡你創造的邪惡不可一世的角色霍甫。

明夏:現實生活裡我真的認識類似的人,他趁著新經濟時代致富——在德國從一九九九年到二○○○年期間,我們稱之為新經濟,當時很多人靠著從事網路和新媒體事業而致富。我認識一個人,他一開始從事販售電視轉播權,後來投資股票從中獲利百分之三十,你想像當你買了一百張歐洲股票,可賺多少錢,這個人的獲利比所有亞洲投資者一年加起來還要多。我受雇幫他寫自傳,搭乘他的私人專機飛到美國,因為他很有錢。當時我親眼目睹一個人如何遊走股票市場,他就像一個填充玩偶般,有些人覺得他愛耍詭計,後來他公司的股票重挫。我很喜歡他,他幽默風趣而且聰明,但現在他的名聲不好,公司倒了,他拿了所有的錢從此消失。

紀:對我而言,霍甫是個資本主義者、法西斯者。我想問的是——我相信這是因為全球化的影響——他是全球化影響下最佳的典範,他對賓士汽車有很好的遠景,他的中心思想就是賣、賣、賣,金錢就是性愛。這和德國人任何特別關連嗎?

明夏:某方面來說他是很典型的德國人,他表現得就像一個老闆,在他企圖隱瞞一切之前。當代筆作家見到他時,他要作家寫下「自己的」人生,但作家毫無頭緒,他知道怎麼編撰其他人的人生,卻不知道如何寫自己的人生。他坐了一個小時,一愁莫展,覺得也許該寫下一些日常生活的字眼,於是他寫了母親、性愛、性愛、金錢、上帝和狗屎六個字,這就是他的人生,六個字。

紀:這個轉折點是從小說敘述者的角度來看,那麼對你來說,寫作是什麼?

明夏:如果我們不只是為了娛樂,如果我們想得多一點,有時這是唯一可以表達自己的方式。為了錢你可以選擇其他主題,一些美好的題目,但將這些和一些深奧思想結合在一起是我在這本書裡想表達的。

紀:書中還有一段主角與計程車司機的交談,這是你的真實經驗嗎?

明夏:是的,非常真實。當我第一次到台北時, 你無法想像十二年前的台北和現在差別有多大,現在台北就像南法的城市般。以前台北很髒,但我很喜歡,我喜歡城市有點擁擠和骯髒的感覺,所以我把這些經驗放在書裡。每一次我來台北都更愛這個地方,也許以後我會在這裡定居;我很喜歡這裡的多元性,很優雅、現代和傳統的融合。如果你從鄉下來,你會喜歡像慕尼黑這樣的大城市,但你無法一出地鐵就看到山巒,你們擁有這麼美麗的大自然,這座城市太不可思議了。
事情變化很快,有好有壞。現在我正在收集第二本書的題材,也許一部分在台北,一部分在其他城市。新的小說在探討人對永恆的夢想,祈求獲得救贖,故事講述一個人對於不同國家的死亡文化感到著迷。我為了這個去參加台灣的一場葬禮,你們會燒東西,錢或物品,對歐洲人來說——尤其是我——感到很新奇,因為你們必須燒東西給過世的人。就中國人的邏輯思惟,賓士代表富貴,這不是奇怪而是新奇。我還買了一個健康通行證,之前我們需要信用卡,現在需要一個代表健康的銀行以及通行簽證;他們很聰明,因為在古希臘裡人必須最後要通往死亡之地,所以你必須有通行證來通過。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最美的時刻--0907新聞發佈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魏雋展獨角戲《最美的時刻》
Derrick Wei × Der Schönste Moment

10/15-18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劇場新生代最夯實力演員魏雋展獨挑大樑
謊言書寫而成的偽自傳,借來人生的獨角告白



在今年亞維儂OFF藝術節(Avignon off)大放異彩,被媒體譽為「表演的魅力超越國界,亞維儂藝術節最佳的節目之一」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甫回國即馬不停蹄,積極投入年度新作《最美的時刻》的製作。今年成立正滿十週年的無獨有偶,自創團以來秉持著「無物不成偶」的觀點,以及「偶戲表現於現代劇場的可能性」的創意實驗精神,拓展『現代偶劇』 在表演藝術舞台的無限想像和自由空間;近年來,無獨有偶與現代劇場導演跨界合作,今年特別邀請擅長以文學轉譯劇場的三十世代導演BABOO(廖俊逞),為迅速竄紅、備受劇場矚目的百變實力演員魏雋展量身打造,透過詩意又有著獨特幽默的手法,詮釋德國作家明夏.柯內留斯(Michael Cornelius)的小說《最美的時刻》。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2009年作品,魏雋展獨角戲《最美的時刻》將在10月15到18日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五場,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02-33939888。或洽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02-25230812。

《最美的時刻》是德國作家,也是知名小說家陳玉慧夫婿,明夏.柯內留斯(Michael Cornelius)的第一本小說。明夏是慕尼黑大學戲劇及哲學碩士,在成為一個作家之前,他曾當過賭場收付賭金的人、廣播電台節目製作人、電視節目企畫,雜誌及報紙編輯及記者,並為許多名人執筆自傳的代筆作家,編過許多書。《最美的時刻》以代筆作家為書中主角,即是從他個人經驗取材,所創作的一部由謊言杜撰而成的「偽自傳」,一場「借來的人生」的虛擬告白。故事描述一個代筆作家,總是編撰其他人的人生,藉他人之口發出自己聲音,別人的存在似乎正反映了他自己空洞的人生,只有透過別人的身世,他才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總是模擬他人的代筆作家,那個不認識自己,必須一再像變色龍般、重新杜撰自己的他,開始變得越來越懷疑陌生的自己,如同一張一無所有的白紙,像是一個幽靈,讓人閱讀時,卻也看見我們自己,一個錯把成就當幸福的時代,那個循著別人軌跡行走的傀儡人生。


在劇場的改編上,演員魏雋展將一人飾演多角,以「演員」扮演替人執筆「代筆作家」,並透過「偶」為媒介,展演「變形」成為「他人」的過程。導演BABOO表示,,明夏小說以高度的黑色幽默和鮮明意象,嘲弄現代人生活的虛假,也在揭穿自我的虛無;在導演手法上,他則企圖透過人與偶的並置與變換、操控與被操控,以及「獨角戲」多重扮演,去討論一個身分認同的問題:誰是「我」?然而弔軌的是,BABOO強調,演員或代筆作家、都像是職業的騙子,缺乏主體性,我們卻通過這樣的人以語言敘述、以扮演來揭露事情發生的經過。「他試圖揭露,但他是個騙子,他知道如何將別人演得很精彩,就像一個整型醫生知道如何整出漂亮的眼睛和嘴唇。因此,全劇如同一場後設的騙局,透過語言和扮演將觀眾困在迷宮中,把人生一層層撕開,從皮膚到肌肉、骨頭,最後是頭蓋骨,逼視其中的空虛和荒謬,但最後,演員卻也迷失在語言和扮演的遊戲中。」

擅長以文學入戲的導演BABOO,於2008年4月與編劇周曼農攜手合作,以普拉斯的詩作與生平為靈感,為劇場小天后徐堰鈴量身訂作獨角戲《給普拉斯》,獲得高度評價,入選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九大表演藝術。今年《最美的時刻》同樣為劇場實力新銳演員魏雋展打造。本來想搞地下樂團當rocker的魏雋展,因緣際會一頭栽進了劇場。與觀眾對話、引發觀眾共鳴,一同在劇場裡感受呼吸與心跳,是他身為一個演員的信仰。從《巷子裡的女人》、《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的《罰》,獨角戲是他最擅長,也是最淋漓盡致展現個人特質的表演形式。從生活出發、觀察、整理的日常性創造,將「personal experience」轉化為「public issue」,觀眾永遠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見他透過成熟的表演語彙,裁切、選擇與結構一個議題與價值體系的挖掘,展現對生活的反思詰問與辯証。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最美的時刻》作者明夏 專訪之一

+本文轉刊自印刻雜誌2007.3月號

紀:恭喜你的第一本小說終於問世。

明夏:我很擔心讀者是否可以接受這本書,因為這是本很激進的小說,當你閱讀時會感到靈魂被撕裂。不過兩個月賣了大約六千本,以第一本小說來說算不錯。

紀:為何這麼久才寫了第一本小說?

明夏:我做了太久的代筆作家,一直以來都在替別人寫故事,而且我太忙了,我想我還沒準備好著手,我希望寫一本很精彩的小說。

紀:你真的很有耐心,像僧侶一樣。

明夏:我一直把文學看得很重,一開始我十分猶豫,直到突然有一天,我受夠這一切了,我想要開始著手。但是寫這本小說期間,我仍然必須完成其他兩項工作。其中一個是寫關於沙漠的故事,叫做「沙漠僧侶的智慧」,講述七萬年前在沙漠裡人們試圖尋求上帝的慰藉以擺脫心中的苦悶,他們遭受一種憂鬱症叫做Achilia。因此他們來到沙漠,在炙熱的天氣下為了擺脫憂鬱來尋找上帝的蹤跡,然而卻反而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所以那時,白天我寫著「沙漠僧侶的智慧」,晚上則寫著「現代僧侶的智慧」。

紀:很顯然地你從其他書中擷取靈感。

明夏:是阿,都混在腦袋裡了。

紀:所以你還保有編輯的工作。這是一本很有趣的小說,我花兩天就看完了。故事的原型很精彩,講述一個人專門負責撰寫其他人的傳記,但最後他變得像鬼魂一樣。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身分的無止盡探求,我想大概和你的工作有很大關連,你也有此同感嗎?

明夏:我很驚訝你明白我想說的是什麼,如果你問我這是不是我真實的人生,我會說是也不是。一方面來說,是的,我是一個幫名人代筆的代筆作家。否定的是,如果只是重複這樣的經驗就太無趣了,但我的確使用了一個共同點,就是這些人內在的空虛。如果你是一個代筆作家,你必須簽署一份合約,上面規定不得對所聽到的事情評論。但事實上,沒有東西可以讓你評論,如果你深入了解這些人會發現他們空無一物,毫無深度。所以我採用了這個部分,加上我的情緒和靈魂,我試圖吞食自己,血淋淋的檢視外表之下的我。所以,是也不是。

紀:如果這個敘述者存在,雇用他寫自傳的人也存在,他們的人生乏善可陳,即使他們有強烈的自尊心,他們還是食之無味,那麼所謂的自我探索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明夏:我覺得,一方面來你可以把這本書視為宗教勸世的書。主角在尋找自我的同時也在體驗這些名人的生活,體驗自己,他就像變色龍一樣,同時他有能力和直覺進入這些人的大腦裡。另一方面,他本身完全空虛,但他有天賦。他覺得他過著一種空虛的生活,必須持續地探索,卻又已經在這些名人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所以當一個人迷失了自我本體時,也同時失去其他個性。而關於宗教的部分,如果你在追尋真理的途中越探越深,最後會發現其實什麼都沒有。就像進入一種沉思,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達到空無,他某種程度是達到了,就在裡面,像鬼魂一樣。

紀:你覺得敘述者達到這個境界了嗎?或其他牧師和僧侶達到了嗎?

明夏:沒有。

紀:他認為他看透或體驗了人生不同層面,但最後我們僅有的卻是最純粹的東西。

明夏:你越想往下挖,但得到的卻是最表層。

紀:我很喜歡自傳的一點是,由敘述者告訴我們他人的生活,透過錄音帶、出書,將一切形諸文字,透過語言轉換出你的想法。有時候我覺得我們僅有的就是語言,很可悲的是我們卻必須透過文字來了解自己。這是我從你的小說中領悟出的。

明夏:當我寫書的時候,我感到一種存在的真實,而每當我寫完一個句子,就覺得自己轉換了一個身分。所以只有寫書時,我可以感到徹底的快樂。這本書在討論一個身分認同的問題,誰是「我」,這個「我」代表著身為人的主體和一個人所保有的個性。但這書中的英雄掉落到「零」,而語言揭露了過程,透過語言我們了解事情的原委。這本書是個悲劇,因為我們是透過一個職業的騙子來告訴我們事情發生的經過;他試圖揭露,但他是個騙子,他知道如何將傳記寫得很精彩,就像一個整型醫生知道如何整出漂亮的眼睛和嘴唇。同樣地,在這裡敘述者把你困在書中,而我用語言做為工具,把人一層層撕開,從皮膚到肌肉、骨頭,最後是頭蓋骨,對我來說這就是語言。

紀:我還是必須相信語言。

明夏:很有趣的是在德文裡,你得不到「黑暗」的詞,我試著想表達一種黑暗面,但最後都只有「黑」。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他是魏雋展,又不僅如此而已

文字│林人中



你也許曾經看過他在兒童劇裡唱歌跳舞演《鐘樓怪人》、俏皮地在《包法利夫人們》裡時而搞笑時而深情獨白、《在世界的房間》裡以默劇身體操偶演出,也可以是《阿濕婆變身記》的印度王子、又端出《巷子裡的女人》和《漢字寓言》編導演全創作的精采獨角戲,還低調地在《海角七號》變成地痞流氓,如此變化多端古靈精怪,他是魏雋展。




大學時期唸的是輔大外文系,原本半途學吉他想組樂團當rocker的他,抱著一股對表演的傻勁與熱情,因緣際會演出了同黨劇團的《戀人物語》,開啟了他對劇場的好奇與渴望,心想「搞不好演戲比當rocker更適合我」,從此他積極尋找各種演出機會,參加兒童劇、歌舞劇等演出,甚至與友人自組「三缺一劇團」發表創作,初試身手導演《女孩好餓》,就獲得前輩金士傑的讚許與肯定,剛從北藝大研究所表演組畢業的他,演出創作不曾間斷,正一步步朝他的「演藝人生」前進著。


「其實陳綺貞是我的啟蒙者之一」,當時他還是個大一新鮮人,一邊玩吉他一邊K書的某次深夜廣播,他聽到陳綺貞在訪問中提到,她以前都唱別人的歌,但為什麼不唱自己的呢?於是她開始了自己的音樂創作歷程,對魏雋展來說,「為什麼不唱自己的歌」這句話,充滿了想像空間與吸引力,於是他開始想,自己想表達什麼、創作是什麼;「大學時期我的國文老師教古典文學,帶領我們用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精神分析等各種方式閱讀水滸傳、金瓶梅,目的在過程中看見並認識自己,那相當重要程度地影響我的思維」,面對創作,於是有一種潔癖般的堅持,因此「自我檢視與批判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一個創作者必須是誠實的,當我從自身經驗出發,如何從personal experience到public issue,成為我一貫秉持的創作態度」,魏雋展如此認定著。


許多觀眾對於魏雋展印象深刻,因為近期《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的獨角戲《罰》。在社會觀察的創作命題下,他演出了國中生因被體罰過度產生輕生念頭的故事,其中更進行校長、老師、學生、說書人的多重觀點角力,這樣的小品演出,對他來說是創作歷程裡另一階段的開啟,是他目前為止將「如何從personal experience到public issue」的創作方式,運用得最為成熟的展現:從自身及友人的校園體罰經驗與記憶出發,去碰觸一個議題與價值體系,過程歷經許多裁切、選擇與磨合,以至使用一種最適洽的語言去表達,轉化整理成為一個作品演出。因此他享受著生活性創作的創作生活以及有意識地感受觀眾在劇場裡呼吸與心跳,「我的戲無論碰觸的議題是什麼,都希望引發觀眾共鳴,因為我想與觀眾對話」。



舞台上靈巧亮眼的魏雋展,生活中是個極度敏銳的動態思考者。他像一個接收器,一天二十四小時開機,總在思考、經驗、分析生活日常中各類事件、人物與議題,以一種「自我」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方式與這個世界相處,然後從中汲取成為他表演及創作的原料,肯定並尊重每個個體的存在價值,以一種毫不畏懼的態度迎接各類挑戰。對27歲的魏雋展來說,即便已經擁有豐富的表演經驗,仍對表演與創作不曾感到滿足,譬如他積極地從事各種身體訓練,近期則專注於瑜珈與太極,甚至體悟出其中一些有趣的連結,他認為這兩者都在談「鬆」,且是在秩序與架構裡放鬆,對於他原來擅長的默劇表演助益很大,然後轉化在默劇教學上進行實驗,在程式化的動作儀態裡,挖掘肢體表演的更多可能性;而在瑜珈與太極「慢」的訓練裡,也相當程度與時常高速轉動的思考狀態形成微妙的平衡作用。


在與不同導演合作的經驗中,第一次面臨重大挫折是遇上導演林奕華,但某程度對魏雋展來說卻深具啟發:當導演不按牌理出牌,「當你發現你所學所會的瞬間彷彿無用,你會非常焦慮,不知道自己在舞台上變成什麼樣子,你如何與導演和觀眾對話」,《包法利夫人們》的工作經驗讓他從另一面向去思想「表演是什麼」,從混亂到秩序、觀察與檢視中,他獲得另一種能量與自由。「所以我喜歡與不同導演合作,在各種工作經驗中奮力學習,鍛鍊自己」,魏雋展細膩地品味每一位導演的思想與態度,並珍惜每一次互動的機會,他的認真與誠懇總是如此打動著身邊與他工作的人。



你可以說魏雋展這樣一個年輕創作者,著實令人期待,好像一本無法中斷閱讀的推理小說,好奇情節如何發展,過程又如何驚奇不凡,一面探索又不想真正知道結局,深怕這樣的快感消逝不再。當你走進劇場,也許會繼續看見他嘗試各種表演,是老人或小孩,是男人或女人,演出你我的人生,更或是一次又一次說著許多精采的故事,在各類創作角色間來回穿梭,熱情地面對自己與周遭的一切,真切與人們的生命對話,如同人生如戲亦如同他是一名演員,又不僅是如此而已。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最美的時刻--Poster & DM

Poster-A

Poster-B


DM

Poster-C

Graphic Design by 聶永真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魏雋展演員筆記之二


我問至耕,什麼時候一個人會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呢?

至耕跟我說了一個他朋友A的故事,A畢業後找到了月入六七萬元的工作,不久後有管道買了些大麻,後來越吸越多,開始吸其他東西,人的狀況開始不穩,接連換了幾個工作,最後跟大家斷了音訊,只有一個朋友被允許跟他連絡。 當這個朋友去A的家中,家裡很亂桌上放著吸食或注射的用品(請自行連結猜火車這部片中的場景)A不斷說著等他換了工作他的狀況就會好轉,但事實是A已經換了好幾個工作。

在至耕的故事裡,吸毒者遊走在自我毀滅的邊緣,但每ㄧ次懊悔和每ㄧ次的吸食之間,都有著某個自我看著兩個極端的方向-----符合規範而健康的人(先不管走這條路是否就真的那嚜的健康) 以及吸食的人生。 當吸食者在清醒時感到懊悔和罪惡,這個感受本身是屬於嚮往符合規範而健康的人生這條路的,從嚮往這條路的觀點回頭看自己的行動(吸食),因此感到罪惡,但是在吸食的動作當下,一切感官刺激被放大,許多經驗超乎了現實所能提供的,在那一刻只有天堂可以形容。


因此,也可以這麼看待這句話。 什麼時候一個人會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呢?

就是當這個不想做的事其實是他的某個自我認為想要或需要去做的,儘管有其他自我的反對。 因為這個行動背後藏有某個自我需要的甜頭。

從至耕的故事延伸,我認為這個敘述者恰恰就是一個吸毒者,每ㄧ個自傳的撰寫跟訪談都是他的毒品,他對自己的人生沒有興趣 (為什麼沒興趣?),藉由短時間的訪談(大量的聴 吸收) 然後撰寫 (想像自己是此人,扮演)吸毒者可以用最短的時間享受別人用ㄧ生來經歷的的高低起伏(他的毒品所帶來的幻覺,但幻覺的當下卻無比真實) 但我不會說敘述者是吸血鬼,對我而言吸血鬼是更強大的,而吸毒者的依賴性較強,別人的人生堆砌成一座巴黎鐵塔,他一邊攀爬一邊享受著幻覺,儘管某個自我不斷對他提出警告,甚至睥睨自己所做的決定,但他還是不斷的踩著別人的故事,因為都已經爬的這麼高了,回到平凡無奇的地面(自己的人生)還得花力氣為自己蓋一座建築,是多嚜累的事情。 來來回回之間,在虛構的高塔上,不知不覺就爬到頂端了。

但為何因此就墜落了呢? (為什麼對自己的人生沒興趣呢?)

書中沒有任何心理轉折上的明確交代,只有像詩ㄧ般的文字。 在我的生命經驗中,自我毀滅必須累積大量的自我厭惡才會產生行動。 在科學怪人的電影中,科學怪人殺了他自己造物者的老婆,造物者不眠不休的將他老婆重新裝上不同的屍體,接了電,救了回來,成了另一個科學怪人。 當老婆看見自己的樣子時,她無法接受自己的模樣而將自己燒死了。

人對自我有許多想像的投射,當自己的行為與對自我期許的投射不符時,人會自我厭惡,自我厭惡的濃縮與累積,才會產生自我毀滅。 因此,這本書是否像個小小的懺悔室,是這個自我厭惡者在自我毀滅前的告白呢? 就連告白,也都擺脫不了虛構和迴避自我的習性了。

直接才是最迂迴的。拍照時Baboo這樣說。

我想著,每ㄧ個迂迴,其實都直指一個空洞,不同的空洞的面向,最後揭露出全貌,一個無法面對自己的吸毒者。 而接下來要工作的面向,找出每ㄧ個空洞與謊言間的互動,並化成有趣具辯証性的形式,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吸毒者的確出現在我的身邊(會不會我也正在吸食?)用不同的方式在自尊與自卑的落差之間,跟人們相處著,每ㄧ個相處,都在迴避跟自我真正的相處。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迴避的背後藏著什麼 --魏雋展演員筆記之一

在馬賽的旅館裡,晚上我跟毓真伶芝阿亮閒聊著,我說我還沒辦法穿透最美的時刻這本書,我覺得這個敘述者很空,表面上對自我的談論其實都在迴避自我。 毓真認為敘述者很狡猾,不斷的閃躲。 但,閃躲什麼?


而我們聊到了敘述者在描述他所撰寫的人物時,會藏進一種睥睨,那是站在高的角度往下看才會產生的樣態,但從敘述中,又可以閱讀到敘述者的行動卻被他所睥睨的人被牽動,這裡有著分裂的自我。 一個有著極高自尊的自我俯視一切,冷眼旁觀一切,同時真實生活中的那個自我不斷的用行動背叛自己。 一個極高跟極低的自我。 每個人都有分裂的自我,而且不只兩個,隨著精神跟心理分析的發展,我們的小說從 “化身博士”裡面那種二元的分裂法(一個極惡一個極善,地獄與天堂)走向了 “24個比利”,用現代人的自我分裂的症狀回去看化身博士,會覺得老套而無趣,但 “化身博士” 終究揭露出一個原型,也就是衡量自我分裂的人格的好壞標準在哪呢? 我們有符合社會規範下的良善的自我,好公民,乖寳寳,但在律法與規範邊緣遊走甚至打破一切的那個 “病態”的自我,在文學與戲劇中,似乎更貼近身為動物的我們。 孫悟空是隻猴子,他就有著極端分裂的自我,大鬧天庭是一個行動,這個行動就是兩個自我的對話,一個自我站在極高的地方俯視天兵天將,他的戲謔是一種高度,但為什麼它需要這樣的高度? 因為他不甘於被人擺在很低的位置。 也就是說表面上大鬧天庭的是一個自尊很高的孫悟空,但那個自尊是因為自卑,如果不自卑,他就無法因被人擺在一個普通的庇馬瘟職位而發怒,他真的怒的是天兵天將或玉皇大帝嗎? 他怒的是自己。 他對自己有著很高位置的想像。 你們怎嚜可以把我擺在這個位置? 我不能接受我自己在這樣的位置!

從自我分裂的高度落差切入,似乎不能不去正視,什麼是墜落? 書中最後由墜落這個行動作結,但也可以說整本書就是一個墜落前的人的告白,這個告白本身是否也有一個墜落的過程或結構呢?

跳回墜落這個動作本身,我在巴黎鐵塔上往下看,人變的極度渺小,我抓著鐵網,想像著自己掉下去的感覺,腳底一陣麻癢。 突然間我理解一件事,有個關鍵的地方就是,墜落是有結構可循的。 首先,有個地方是低處(相較於那個高處),然後有個巴黎鐵塔,而我爬上了巴黎鐵塔(此時我在高處),當我的雙腳懸空時(不論是我自己移動還是鐵塔在移動),我會墜落,回到低處,所以墜落是從高處往低處移動的過程(到目前為止似乎是人盡皆知的廢話),但,高處意味著腳踏在擁有支撐的地方----巴黎鐵塔。 那嚜,這齣戲裡的巴黎鐵塔是什麼? 它為什麼消失? 而這樣墜落的方式,是否是從自己的自尊掉落回自卑的過程? 就像一個從不接受自己長相的人,某一天將厚的像一座牆一般的妝卸掉之後,的那個過程?

Baboo是這樣回答我的。 “這個支撐就是謊言阿!”

謊言是臉上的妝,

謊言是對自我的迴避,

但也是對自我極度不滿的空洞中投射出來的想像。
如果敘述者是個極其厲害的犯案者,那嚜我就是一個偵探,決不輕易對答案滿足的偵探。 我看著那些投射出來的想像跟謊言,而我想找出投射出畫面的投影機位置在哪裡? 這個投影機是什麼廠牌? 為什麼被放在這裡? 當我看著謊言時,我總是好奇為什麼那裏有個洞? 那個洞如何形成? 會不會我跟那個洞其實是有關係的?

當然,我們書裡的敘述者決不是一個孫悟空,大鬧天庭是一個充滿熱情的動作,憤怒與熱情結合時,我必須說孫悟空是個搖滾樂手。 但書中的人,用至耕的說法-----是一個理性的自我毀滅的過程。 因此這個敘述者更像一個智慧型犯罪高手,他留下的線索看似揭露了他的行蹤,其實是在對我們嘲笑,因為我們抓不住他。 我跟志耕聊到了自我毀滅常常被人跟熱情連結起來----莎拉肯恩,或是…嗯嗯…高熱103度….之類的…但這本書的自我毀滅卻如此的理性,一切都被計算過,然後發生。

而我對於這個理性存有質疑,這個理性的背後,可能是更大的非理性,一個更大的空洞(飢渴)。

書中不斷提到,他的腦子怎嚜想,但他腦中的的內在指揮卻做出相反的決定。 對於人的動機與行動,我的理解是,人的許多分裂的自我反映出各種不同的欲望,並發出各種聲音,但最後只有行動可以定義出人格。 當我心裡想著去亞維儂接兩齣戲會累死吧,但最後我的行動會說明 “魏雋展”這個人格在當下 “要” 的是什麼---我想要演偶戲,就算累死我也要演。 我的自我對偶的渴望大過對疲累的恐懼,因而行動上產生的決定。(但對疲累有所抱怨的自我並不會消失,因此每個當下都要去協商所有自我在此刻該如何行動)。 每要一個東西,我的人格就會重新累積一點什麼。 而我可以在每個當下的行動去推翻過往的自己或是去累積過往習慣的自己。


所以敘述者對霍甫的嘲笑,並沒有成為他最終的行動,換句話說有另外的自我(或自我們)決定了要跟著霍甫。 而那些決定要跟著霍甫的自我的聲音,並沒有被敘述者寫出來。 到此已經很接近了關鍵點了。 你們覺得那些自我想要的是什麼? 他們發出的聲音是什麼? 他們怎嚜看待自己?

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無獨有偶年度套票方案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2009年度套票方案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2009

你與偶之間,打開影窗內的天空,看見最美的時刻
不確定的年代,唯一可以確定的事
只要一千元,即能預約一整年份的好戲
無獨有偶,給你大於消費的感動與幸福

In-between 間
一場跨領域裝置偶劇場的交叉體驗
3/27~29(Fri-Sun) 19:00~21:30
4/17~19(Fri-Sun) 19:00~21:30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
票價:350元

Magic Shadows of Richard Bradshaw
影窗內的天空
澳洲偶戲大師的光影奇想‧26個國家觀眾一致感動推薦

4/2~4(Thu-Sat)19:30
4/4~5(Sat-Sun)14:30 台北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票價:500元
4/9~10(Thu-Fri)19:30 新竹國立交通大學藝文中心 票價:400元
4/11(Sat) 14:30、19:30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票價:350元
4/12(Sun)14:30 彰化員林演藝廳小劇場 票價:350元
4/17(Fri)19:30
4/18(Sat)11:00、14:30 台南誠品書店B2藝文空間 票價:400元


Derrick Wei × Der Schönste Moment
最美的時刻
一部謊言書寫的偽自傳,一場借來人生的獨角告白
10/15~17(Thu-Sat)19:30
10/17~18(Sat-Sun)14:30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票價:500元

預購優惠方案
凡於3月10日前,可享預購優惠方案
▲年度套票:預購《間》+《影窗內的天空》+《最美的時刻》,即可以1000元價格(原價1350元)看三齣好戲。
▲好戲成雙:任選《間》、《影窗內的天空》、《最美的時刻》,兩齣可享八折優惠。

購票資訊:
1.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02-33939888。
2.團購優惠方案,請洽無獨有偶劇團02-25230812。
3.本套票恕不接受單場退換票;如需整套退換票請至兩廳院售票口辦理

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陳玉慧談明夏

+本文轉刊自陳玉慧部落格


(明夏,最美的時刻原著小說作者)

本來只是去看一部電影,沒想到卻在電影院與一個人相遇,而且在幾天內便結了婚,這個人便是明夏。

那是一個冬天,一個平凡無奇的早冬冬天,戲院大廳裏人群佇立,電影還未開始放映,我走進大廳等候,一些人站著喝咖啡和聊天,我看見了站在角落裏的一個男人在笑。

他在笑,不知為什麼,他在角落裏一逕地笑著,我想這個人有點怪,這個最初印象,在結婚那麼多年都沒改變,我仍然覺得他有一點怪,總有出人意表的言談和玩笑話。但他脾氣非常好,非常和氣,很達觀,有點禪者的味道。跟我完全不同。我情緒不穩,常把罪過推給他。有時我激動地說話,他卻睡著了。醒來,立刻道歉,問我他是否應去煮咖啡,把自己弄醒?

影片還沒開始放映,我聽見門口有人走進來,回頭一看,正好是他。他遲疑了一下,走過來坐在我旁邊,整個電影院偌大,也沒幾個觀眾,他卻選擇坐在我身邊,他說,對他而言,這個決定不是很容易,反正,他走過來了,我問他好,他卻急著將他的毛衣脫下來,他說:讓我脫掉毛衣,才好說話。這就是他認識我的第一句話。他後來很後悔。

我雖然一向喜歡史瓦辛格的電影,但是這部「JUNIOR」(台灣譯為魔鬼二世)可是一部無聊的電影,要不是他坐在旁邊,或許我會提早離開也不一定。電影結束,我打算回家了,我們一起走出電影院,我問他是不是要走了,他反問,要不要一起喝個咖啡?

結果,我們坐在一家最典型(或該說最無趣)的德國咖啡屋裏,我們各自點了一盤馬玲薯湯。他對我解釋片中有關奧地利地名的幽默,以及,不久,他開始告訴我他的故事,他以前在巴登巴登國家廣播電台工作,一個住著許多有錢寡婦的華麗小城,他說他在那裏住了多年,有關他住在那裏的心境,他曾具體地寫了一章小說,小說的內容是一個年輕男人如何有計劃地謀殺老寡婦。

謀殺老寡婦?我想起,幾年前在巴黎也有二位男生以此謀生,直到有一天一個被謀殺的寡婦幸然未死,二個男生才被逮捕,結束這個無情的職業。

一些情節後來他用於小說的第一章,非常嚇人:一切從廁所開始,從廁所他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內在。

在他原來的短篇裡,他在廁所裡思索,爾後出來,將愛上他的老婦人的頭給砸了。

那時的我已經在寫作,住在高樓上的公寓,可以眺望整個城。他在報社當編輯,對這種他稱為﹂篡改」的工作失去興趣,想辭職回家寫劇本,

我問他,你曾想過離開這個城市嗎?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麼問,他說,沒錯,他想離開,去別的城市,譬如柏林,或者美國加州。我說舊金
山很美,他突然看著我說:要不要一起去舊金山?

詭異的是,再更早之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便叫「要不要一起去舊金山」,這篇文章現在收在散文集〔失火】裏,那是我的第一本書。在文章結束時,一個女人說,她期待一個男人問她要不要一起出走,而且當下就去,如果真有人問她要不要去舊金山,她不會說也許。我們後來去舊金山度蜜月。

明夏是一個很細心但又很天馬行空的人。我們常有精采的交談,他很能激發別人的靈感。我常常也想,如果每天和他的談話都能錄音下來,那便是一本本的書。我們曾試過錄音,但卻說不出話。他有時孩子氣,常會有一些孩子才有的頑皮動作,使我不得不搖頭,最典型的例子是,如果陌生人結識後馬上問他的職業,他會說他在加油站上班或者在賭場發牌。有時,他又像個任勞任怨的媽媽,負責又可依賴。大部份的時候,他是一個非常誠懇又正直的人,他不喜歡大男人社會下女性即有的固定形象,因此他常做家事,為人又體貼有禮,因此不但我的父母,大家都喜歡他。

別人是成家立業,明夏在結婚後馬上辭職,他在家閑閑沒事,在我的﹂逼迫」下,只好去電視台當選片,他到處出席影展,為電視台買片,他買了許多李小龍和吳宇森的電影,十幾年前這些人在德國尚不是太有名,片子也不是那麼貴,他買了許多,有些約一簽便是廿年卅年,到今天,他早離開電視台了,而那些李小龍或周潤發的片子還不斷地在德國撥放,都是他搞的鬼。其實,那些他選的片子還真的有人看,收視率挺不錯,電視台老板還覺得他很有眼光。

有時,也有色情片商上門找他,明夏看那些影片看得頭昏眼花,還請他的朋友去兼差,幫忙看,寫下心得。他那樣搞了二年,又回到南德日報當編輯和寫作,他的散文寫作風格十分特殊,因此被情商每週固定去訪問一位在慕尼黑滿受歡迎的一位南韓跆拳道教練。那個專欄非常受歡迎,充滿異國風情及東方哲思,很快便結集成書,這是明夏的代筆事業的開始。

明夏後來為好幾個不同的大師或guru代筆,書由他執筆,但掛名的是那些大師人物。他真的搭乘名人的私人專機,陪那些人出席酒吧或什麼促銷會。因為講究文體風格,明夏有時自已會為大師發言詮釋,也由於下筆精采洗鍊,常有警句,大師們也開始覺得那些好句子全出自他們自己,逐漸也就相信自己是明夏所寫的那個人了。另外,明夏常陪著大師們出席記者會或朗誦會,留下許多荒謬的人生印象,那些經驗也可以在他的小說裡讀到,明夏看著那些大師和讀者談話,口裡居然冒出他自己杜撰的句子,不得不強做正經地陪笑。他常說,希望那些人以後不要精神分裂才好。

他真的買了一套那種米色西裝褲,﹂穿起來像騙子或掮客,」他也自嘲,﹂我矇騙大眾已久,卻無人發現。」他在他的小說裡也說,他代筆時像妓女,有時老顧客上門,會放棄用保險套,小說是代筆作家的自傳,作者是代筆作家,他對讀者發聲,並說,你們就是老顧客,現在要說的是心聲,不另假借,但,這是真的心聲嗎,還是作者的代筆?或者代筆的作者?或者都是?他的故事中另有故事。故事中的﹂我」原來是一種身份認同,而寫作者援用﹂我」字,不管對陌生人也好,老主顧也罷,就像妓女賣身,而作者也出賣﹂我」字,他出賣靈魂,就像妓女賣身。
我常問他,你這麼有才華,為什麼代筆?他有時說,為了賺錢,有時又說,這是達達主義的化身表現,他可以冒充模仿,他覺得站在幕後說話很有趣。後來我看他一本接一本地寫,就勸他不要再寫了,應該寫自己的東西。我這樣說了幾次,他都不為所動。
他不寫文學作品,理由與我以前的看法一樣,文學是神聖的,要寫就要寫好,否則不要寫。他說他常為許多作家感到汗顏,寫得那麼差勁,為何自己看不出來?我也認為他說的對,也會反省自己,是否有必要寫正在寫的那一本書。

前二年,他離開報社,暫時無事,打算又要代筆,我遊說他寫小說,說了幾次,他終於行動,寫了一個梗概,他早已習慣收預付金,有錢才寫是他的規距,他很快便拿到錢,因此他開始寫,梗概弄了很久,但內文三個月便寫完。

書進行至一半,他又去上班,但他堅持早上七點起床,寫到中午(跟他所不喜的文學家湯瑪斯曼剛好一樣),然後與我出門去餐館吃午飯,我們常去的那家素食餐館常有各種奇怪的另類人物出現,吃完午飯,他會才騎自行車出門上班。他到今天還懷念那些日子。他說,寫作很辛苦,但寫完卻很幸福。他只喜歡寫完,不喜歡寫。

他說,寫作是一種死亡。小型的死亡。只有在寫時,才感覺自己活著。他在字裡行間活著,每個字,每一句,也同樣消失亡故。他還說,對照他的渺小,他的小說比大自己顯得巨大,他也藉著文字而存活。

影響明夏最深的作家有二位。其中一位也是我最喜愛的德語詩人里爾克,明夏和我一樣,對里爾克純粹而詩性的文字非常響往,他也酷愛讀波特萊爾的詩,應該說,波特萊爾的黑色憂鬱陪伴他的年少,他認為波特萊爾的文字如數學般精準,而同時具有最優雅的旋律。波特萊爾是他的文學啟蒙。明夏認識我的第一天,便傳來一張他的照片,上方寫著一句:我總是在婚體的時候哭,而在喪禮時笑,下方署名波特萊爾與我愛你。只是我的傳真機沒印出來,他後來才告訴我。

另外一個作家是Rolf Dieter Brinkmann,此人出版過攝影文字冊,是一位前衛詩人,卅年前過逝,他的文字非常簡潔,同時銳利如攝影鏡頭。明夏還很推崇表現主義的作家Gottfried Benn和 Gerog Trakl,他同時喜歡達達主義作家Kurt Schwitters。

明夏在巴伐利亞鄉村長大,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但他是個古怪的孩子,正如在他小說中的情節,為人在宗教課上瞎編懺悔的理由,在學校的課堂上,老師要大家收集蚯蚓,他家後院很多,他甚至將一些蚯蚓切半賣給同學。他會向老師抗議,坐在他旁邊的同學太臭了,他受不了,那個可憐的同學像許多德國農夫的小孩,下課後都得與家畜為伍。他說,他上課若覺得無聊,便整堂課練習移動自己的耳朵或眼睛。小說中失縱的弟弟並不是真實故事,他倒有一個在美國汐谷上班的哥哥。

明夏常為我的作品寫序,我本來對他的優雅的德文便好生佩服,現在讀明夏的小說,發現他的文字不但優雅,還帶有一種少有明快的節奏感,那其實是小說的結構使然,故事的敘述者正在倒數計時,生命的倒數計時,明夏以令人屏息的速度帶領讀者到敘述者人生的最高點。墮落的速度和大自然空氣的氣壓抵消後,那便是最美的時刻。

死亡是明夏的創作主題,跟海明威一樣,只是他比海明威更激烈,而文中的真實和荒涼又甚於卡謬,做為他的伴侶那麼多年,我被他的文字所傳達的致命美感驚嚇,我似乎從中看到明夏不為人所知的一面,他的生命裡隱藏著一個秘密,只有寫作才能把它召喚出來。

明夏四十五歲才出版第一本小說,書出版後獲得德國境內極大的好評和迴響,許許多多的人都推崇這本書,而小說的出版也改變了他的人生,具體影響了他的生活,我開始另眼看他。他仍然做著他那文字主編的上班工作,已經在寫第二本作品。他收集了所有的日記及旅行手札,已經是厚厚一疊。他打算每天七點起床,但我還沒看到他那麼做。

但我心裡隱約知道,這第二本書可能更令我驚動。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最美的時刻--Poster


POSTER FRONT



POSTER BACK



POSTER 封套

Graphic design by 聶永真
photo by 盧泓
Sketch by 彼得小捲